首页
关于我们
业务领域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Menu
快速导航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人体植入芯片:未来已来,风险仍在
科幻大片中常常有这样的桥段,主角植入芯片改造身体,最终获得了超能力,变得无所不能。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人体植入芯片像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近日,欢聚时代(YY)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学凌在微信朋友圈自曝身体植入芯片,这一消息让人觉得,这个黑科技离现实似乎没那么遥远。
尽管最终结果表明,李学凌所使用的仅仅是一个敷贴式血糖监测装置,根本不是体内植入的芯片,但人体植入芯片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医疗领域早有应用
人体植入芯片的做法在医学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植入式心脏监测器就是人体芯片在医疗实践中的突出代表。植入式心脏监测器只有口香糖一半大小,别看它体积小,却能发挥大作用。当心律失常等心脏事件发生时,它能够及时准确地检测出来,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证据,为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筑起预防心脏猝死的第一道防线。
早在2015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采用注射的方法,成功将一枚心脏监测器植入患者体内。植入过程如同电影大片中在身体里植入跟踪芯片一样,在胸部皮下切开约1厘米的小口,通过注射方式将植入式心脏监测器(ICM)插入左侧胸部皮下。这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筛查诊断、不明原因卒中患者阵发性房颤筛查等。
除了在心内科普遍应用,人体植入芯片技术还将改变血液检查的传统采血方法。大多数人都有在医院采血的经历,那细长的针管与由白转红的塑料软管,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瑞士的科学家正在研究皮下植入式血检器,顾名思义,整个血检过程在皮下进行。受检者只需要在皮下植入一个微小的血检芯片,便能检测血液中最多5种蛋白质和有机酸类物质的含量。
血检芯片技术除了能让人免受扎针采血之痛外,还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血液监测,实时数据可以通过蓝牙和移动网络,传至医生的电脑中。这样一来,医生就能最大限度地追踪、掌握病人的身体状况。目前,这项技术还在实验阶段,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在几年内进入商业应用。
植入人体的芯片不仅具有上述监测功能,也可以直接参与医疗过程。2013年,美国医生为年仅3岁的Grayson Clamp植入儿童辅助听觉芯片。芯片帮助这个孩子识别和处理声音,使他第一次感知到了父亲的声音。目前,已有千余人接受了这个手术,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不过,大多数患者术后只拥有了声音的感知能力,即听得到节拍,但听不到旋律。
同时,植入芯片技术也为视觉障碍人士带来了希望。感光细胞受损严重时会引起失明,而植入眼内的芯片可以代替损坏的感光细胞,直接刺激双极细胞产生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送至大脑。换言之,就像一部照相机,换了新的感光元件,其他部件都是原装的。
风险与前景同在
虽然以上诸多医疗应用不胜枚举,前景广阔,但人体植入芯片技术从产生以来,就伴随着争议。对这项技术的争议主要围绕医疗安全风险和隐私泄露风险两方面。
从医疗安全角度考虑,将芯片这种外来物植入体内,必定会增加感染或免疫系统排斥反应的风险。此外,芯片植入容易,取出难。只具有监测功能的芯片大多采取注射方式植入皮下,操作过程并不复杂。然而芯片的电池和使用寿命都是有限的,如果芯片在人体内发生了损坏或偏移,该怎样把芯片安全地取出?
如果说医疗安全风险是明枪易躲,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来解决,那么隐私泄露的风险就是暗箭难防了。正如互联网无法完全避免“黑客”入侵一样,人体芯片似乎无法避免隐私的窃取。人体芯片在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很可能被劫持、利用。如果存储在芯片里的个人信息数据被犯罪分子窃取,后果将不堪设想。如何弥补人体芯片在隐私安全上存在的短板,是推广人体芯片技术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科幻电影中在人体植入芯片的情节,已慢慢变成现实。总体来看,这项技术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没有大范围的商业化应用。在医疗领域,这项技术前景广阔,但存在的技术瓶颈和安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只有解决了这两大难题,人体植入芯片技术才能不只是看上去很美。
Copyright © 2022 www.kyjk365.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