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麻醉与人工智能相遇 会碰出怎样的火花
这两年,最火热的一个科技词汇莫过于“人工智能”。简言之,要让机器表现得像人一样,具有人类一般的智慧。拿医学领域而言,人工智能的应用案例并不算少。从成熟的高大上的机器人辅助技术系统——达芬奇机器人,到正在快速成长的机器人辅助诊断系统——沃森医生……这都改变了过去的医学模式。人工智能甚至在某些疾病的诊断方面,显著超出具有高水准专业水平的医师。
人工智能在麻醉领域的应用,似乎才刚刚起步。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去年8月,纽约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就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不但预测了哪些患者容易发生麻醉后低血压,还发现了人们平常并未注意到的低血压危险因素。这着实让我这个麻醉科医师感到惊叹。我每天守护在手术台前,盯视着监护仪上跃动的生命曲线,难道还不如一台机器?
有评论认为,当人工智能来到麻醉时,它“不止是暗黑艺术的黑魔法”。目前,麻醉的机制尚未全面揭开。不管是向血管里推注,还是通过面罩吸到肺里,全身麻醉药物能让人的意识消失和逆转的现象,着实就是一场“暗黑艺术”。机器学习对这场“暗黑艺术”的数据解读,无疑就是一种黑魔法。
为了一探黑魔法的神秘,在还差两天就是2019年时,我来到“山城”重庆参加“人工智能与麻醉学应用高峰论坛”——很可能是国内首次公开讨论人工智能与麻醉的学术会议。在会上,著名的麻醉学专家于布为教授,提出了“人工智能麻醉”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模拟人类麻醉科医师处理各种状况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而不是仅仅设定了各种反馈上下限的简单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简言之,它必须既高度智能,又不死板。
人工智能麻醉,既包括具有人类智能水平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包括具有自主操作能力的麻醉机器人。拿前者来说。对身处偏远地区的医院而言,由于医疗人员数量和质量相对不足,人工智能麻醉能够集合高级麻醉经验和智慧,确保麻醉和手术的安全。而就麻醉机器人而言,它能以更高的准确度、更快的速度来完成各类操作,使麻醉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麻醉的好处显而易见。与人类相比,即便全天候满负荷运转,它不会疲乏,也没有情绪,能够专心高效地提供服务。
麻醉是一个动态过程,这就要求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动态的生命功能监测与调控。目前,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应用于多项麻醉学研究中。一方面,这得益于临床数据的便捷性获取和存储,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数据集;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的机器学习算法也将对数据进行更为充分的挖掘,得出常规思维难以得到的结果。就目前而言,机器学习是帮助麻醉科医师再认识临床麻醉问题的一个工具和手段,应用机器学习所得的结果并最终使围术期患者受益,才是最终目的。
人工智能会使麻醉科医师这个职业消亡吗?这个问题难于回答。人工智能已经叩开麻醉的大门。在不远的将来,麻醉学领域的部分工作,如麻醉药品准备、术中麻醉监测及决策支持、麻醉深度及过程自动调整、麻醉操作,人工智能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扮演接管或替代者的角色。在未来,麻醉科医师或许会主动转身,积极求变,投身于人工智能麻醉大背景下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