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诸多政策的夹杂下,药企正在走向十字路口

“药企们正面临大的洗牌,可能百分之七八十会死掉。”德联资本高级副总裁赵国宝对《中国企业家》说。
 
赵国宝的观点,似乎与已形成的大健康投资风口相悖。近日,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涉及借壳上市的规定进行了修正,拟放开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生物医药正在政策范围之内。
 
除深圳创业板外,香港主板和上海科创板均表明,鼓励生物医药公司上市,甚至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些重点鼓励创新型生物药公司的政策,甚至带火了整个医药行业。在资本市场上,投资人对于医药行业的热情高涨,医药企业融资、上市的新闻屡见不鲜。
 
但作用在中国药企身上的,绝非只有资本市场相关政策,那些来自药监部门和国家医保局的政策,更直接作用于企业。例如,即将执行第二轮的药品带量采购,正在广泛地影响着制药行业。
 
《中国企业家》获悉,7月12日下午,国家医保局、国务院办公厅、卫健委等有关部门,组织第一轮4+7药品带量采购中的20家中标和落标药企,召开了药品4+7集采扩面企业座谈会。据会议纪要,第二轮集采计划明年上半年开始,药品范围是第一轮中选的25个通用名,涉及除4+7城市以及福建、河北两省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及地区。
 
2018年,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医保局便主导推出了药品带量采购,目的非常明确——降低药品价格,第一轮4+7城市是指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7个城市。当年11月,根据《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以4+7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作为集中采购主体,约定药品采购量,并利用团购效应和药企进行谈判议价。
 
集中采购的仿制药中,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为入围标准。所谓“一致性评价”,是指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按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早在2012年,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就试点启动了一致性评价工作,该项工作一度被视为药企实现“优质优价”的门槛。
 
但随着带量采购措施逐轮推进,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又必须通过竞价的方式,来获得主要市场。医药云端工作室创始人点苍鹤告诉《中国企业家》,药企在第一轮4+7城市药品集采中能否中选,主要看两点:三个(包括原研药,以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及以上竞选品种,价最低者胜出;三个以内,主要看药价降幅。
 
2018年12月7日,第一轮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正式公示,来自华海药业、豪森药业、扬子江药业等药企的25个品种中选。从公布的第一轮拟中选药品价格来看,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
 
在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鼓励上市等诸多政策的夹杂下,药企正在走向十字路口。“从长远来看,创新占比越大的企业,越占优势。”赵国宝说。
 
与政策博弈
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要求2012版基药目录中289个口服固体制剂(即“289品种”),应于2018年底前率先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即“药监局”)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已完成112个品种的评价,其中属于“289品种”的有90个。这意味着,“289品种”的一致性评价完成率仅约31%。“289”之外的品种,其一致性评价完成率则更低。
 
作为一致性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BE(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机构供不应求,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完成率低的客观原因。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向《中国企业家》透露,中国是仿制药大国,有4000多家药企,潜在要做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估计有1000多家,而且很多药企并不止一款产品、一个批号要做。但全国具备开展BE试验能力的医疗机构仅数百家。
 
“行业中较普遍的观点是,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以后,既然在质量和疗效上可替代原研药,国家将给予优先采购。因而,大家一度投入一致性评价的热情非常高,甚至在‘289’之外、价格更高的大品种上,展开了惨烈的竞争。”华海药业副总裁、中国区药品注册业务负责人徐波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据不完全统计,华海药业目前至少有20个仿制药品规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是申报一致性评价药企中的佼佼者。
 
史立臣观察到,由于BE机构供不应求,药企做一致性评价的费用也被炒高了。“最夸张时,做一致性评价要排队。谁给价高,就先给谁做。原先做一个项目BE也就四五十万(元),后来可能要八百、上千万。”
 
2018年9月,哈尔滨三联药业发布公告,其生产的抑郁症药物米氮平片(15mg,商品名:米尔宁),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哈三联药业成为全国该品种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厂家。彼时,哈三联在米氮平片一致性评价项目上,已投入研发费用约735万元。
 
点苍鹤告诉《中国企业家》,一致性评价对药企有实力要求。除了要花钱,也要花技术。“某些上市公司,特别是做OTC(非处方药)的,收入非常高,但研发投入几乎能忽略不计。还有很多小企业,品种结构单一,本身经济效益就不好,连研发人员都没有。”
 
史立臣谈到,药企们也在担忧一致性评价沦为一次性评价。“中国在药品质量层面,不是第一次发这种要求非常高的政策,此前还有GMP认证等。结果如何?一些企业的做法是,按政策的要求来生产,审核通过拿到证书后,以前该怎么生产,还怎么生产。”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曾回应市场疑虑,称药品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确保一致性评价不是一次性评价。
 
2018年9月初,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则指出,在保障质量方面,国家将更加注重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联动,强调按程序将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优先纳入基本药物目录,逐步将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基本药物品种调出目录。此外,对于基本药物目录内的治疗性药品,医保部门在调整医保目录时,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目录范围或者调整甲乙分类。
 
看起来,这是给做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们打了强心剂。但上述医药专家的分析是,“说是这么说,并没有马上执行”,“做不做一致性评价?很多药企仍处于观望状态。在心理层面,它们在跟政策博弈”。
 
眼看大限将至,但“289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数量甚少,2018年12月28日,药监局发布《关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有关事项的公告》,调整了仿制药的评价时限:化学药品(国内化学药95%以上为仿制药)申报注册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含基本药物品种在内的仿制药,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原则上应在3年内完成评价。
 
药品价格战
尽管一致性评价工作进展缓慢,但药品带量采购工作却迅速开展起来。根据记者获得的7月12日会议纪要,与第一轮集采计划相比,第二轮集采计划有两个重要改变:适度竞争、多家中标。
 
具体来说,全部地区公立医院、定点民营医院、军队医院上报用量,按一定比例作为约定量。所有企业(包括原研药企业)以不高于4+7中标价格申报,报价最低的企业直接中选,其余企业依次决定是否接受最低报价。若一家中标给予50%量,两家中标给60%量,三家中标给70%量。根据报价高低,企业交替轮流选择省份。所挑选省份报的量总和,即是此企业约定的量。
 
会议纪要还显示,今年10月前,国家有关部门将出台相关文件,年底招标。第一轮4+7城市明年3月到期后,也将按此方案执行。
 
第二轮带量采购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不妨回顾一下第一轮工作的成效——相关药品大幅降价。
 
“‘4+7’相当于给看好一致性评价的药企泼了一盆凉水。非但没有提价,而且把价格降到那么低。”点苍鹤透露,当时业界流传了一句话:“不过一致性评价,是等死(进不了基药目录、医保目录,没有集采资格)。过了一致性评价,是找死。”
 
“但‘4+7’也让一部分人清醒了:国家医改的速度是不会放缓的。”第一轮4+7城市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正式公示后,点苍鹤曾密集走访过十多家中选药企。他感受到的一个细节变化是,第一轮“4+7”启动前,药企们都在测算竞争对手的成本和报价。之后,他们则是算自己的底价,生产、采购、财务、销售各个业务负责人坐在一起,好好聊一下:出厂成本是多少,成本还能不能再压缩等。
 
“降价潮”正在蔓延开来。
 
2018年12月26日,安徽省发布公告,根据企业自主申请,省药采平台对恒瑞医药主动申报的降价药品——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2ml:0.2mg),统一下调省级集采价格为123元/支,要求各医疗机构及时下调相关药品价格。
 
该品种也在“4+7带量采购”中入围,不过最后被扬子江药业以133元/支的价格独家中标,恒瑞因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与带量采购失之交臂。随着非“4+7带量采购”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企业在该省主动执行4+7集采中标结果,扬子江也迅速行动,已主动申请在甘肃和山东,将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 (2ml:0.2mg)以集采价格133元/支挂网。
 
此次恒瑞主动在非“4+7带量采购”城市降价,而且比扬子江的中标价还低10元。可见,药企争夺非“4+7带量采购”城市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打响。
 
除了恒瑞,在“4+7带量采购”中,与阿斯利康争夺吉非替尼片中标资格,但落选的齐鲁药业也在积极挽回损失,已主动申请在陕西省申请降价,将吉非替尼片(0.25g*10片)挂网限价由1585元/盒调整为498元/盒,降幅达68.58%,比阿斯利康最后中标价547元还少近50元。
 
“第一轮4+7带量采购中,有些企业报的价格还是蛮低的。他们也想中选,但可能降幅没有其他竞争对手高,到后面一直寻求补票的机会。”点苍鹤评论。
 
地方政策也在倒逼药企降价。2019年2月19日,上海市的医保局、卫健委、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本市做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作为“4+7”带量采购的配套政策,通知明确要求价格高于中标价格的未中选药品,患者自负比例提高10%或20%。这意味着,药品降价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除上海外,北京也透露了相关的配套政策。
 
甚至,价格持续居高不下的进口原研药,也主动下调了价格。
 
托珠单抗(雅美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人白介素6(IL-6)受体单克隆抗体,由罗氏和其控股公司日本中外制药联合开发。该药分别于2013年、2016年先后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一种罕见病)。
 
2019年上半年,罗氏申请将托珠单抗(4ml:80mg)在辽宁省的价格,由原来1925元/支调整到830元/支,降幅高达56.88%。日本中外制药也在江苏申请了下降托珠单抗的价格,下调幅度和辽宁省一致。
 
分水岭已至
由于市场投资者对此次带量采购降价幅度过大存在争议,在4+7带量采购拟中标结果公示后的数个交易日里,医药板块曾遭遇大跌潮。
 
不仅未中标企业,拟中标企业也如此:中标6个产品的华海药业、中标氯吡格雷的信立泰、中标三个产品的京新药业股价也相继承压,四日股价累计下跌10.25%、11.47%、11.30%。
 
2018年12月11日,兴业证券更是调低了部分港股药企的估值和行业的评级。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忆东在其研报中指出:“考虑到行业盈利不确定性上升,国家降低药价的决心,我们认为2019~2020年,行业仍将面临悲观情绪下导致的估值低位,及盈利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
 
“这是一种恐慌心理”,徐波解释,尽管降价后,药企的毛利率有所下降,但国家带量采购把中间的药品流通环节省掉,也节约了药企的成本。而且,只要国家采购量有保证,企业薄利多销后还是可以的。另外,4+7还只是试点,未来扩面后的市场更广阔。
 
然而,在一级市场,投资人对仿制药的热情也在明显下降。
 
“一开始,我们就看衰这个方向。”赵国宝指出,“中国仿制药的价格太贵了,平均是美国数倍。而中国医保有压力,跟仿制药相关的东西肯定是要降价的,而且仿制药又没有绝对门槛。”
 
德同资本合伙人许谦也告诉《中国企业家》,“仿制药我们还会关注,但是投资就会比较谨慎了。大家会担心仿制药企业的估值受影响,毕竟压缩仿制药的空间,把空间腾出来给创新药,这个是国家政策的趋势。”
 
另一医药基金合伙人告诉记者,由于在带量采购工作开展之前,医药行业投资已经比较热了,因此部分仿制药企可能会出现估值与市值倒挂的情况,这也是该领域投资人需要面对的风险。
 
多位受访者表示,目前药企已经产生一些分化,马太效应很快会显现。
 
在史立臣看来,现在中国的药企分三种情况:一是研发和创新型:认识到研发实力越强,未来生存的余地越大;二是观望型:看着国家政策是否有松动,或寻找其他机会;三则是等死型:不做一致性评价,药品能卖一天,卖一天。
 
2019年6月,豪森药业(上市主体为翰森制药,3692.HK)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价为14.26港元。截至当日下午16时收盘,该公司股价为19.5港元/股,暴涨近37%,市值约1113亿港元,是港股最大市值医药股。
 
在第一轮带量采购中,豪森药业的两款仿制药——奥氮平片和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被称为国产“格列卫”)拟中选,药价降幅也不小,但似乎并没有影响豪森药业上市时的风光。
 
根据豪森药业上市招股书,目前该公司有13种主要产品,包括1款创新药、11款首仿药和1款普通仿制药。在其2019~2020年计划推出的近30款在研药物中,也包括4款创新药。
 
“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会越来越好。政策对它有影响吗?有,但不会影响它的整体价值”,点苍鹤举出的另一个例子是,恒瑞医药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的表现并不出彩,但它创新能力很强,保持每年上市2~3款创新药的节奏。就在7月2日,恒瑞医药盘中最高价70.47元,股价连续两日创历史新高,市值再次突破了3000亿人民币。
 
对于观望型企业而言,中药或许是一个机会。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提出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药不像化学药,没有这么多的要求,而且也是备受国家鼓励和支持的。”史立臣说。赵国宝也表示,基本上药企有独家中药品种,就一直会是独家,很少出现第二个同类品种。
 
“不过,如果企业因为惧怕一致性评价、惧怕创新,而转向中药或OTC,可能是中国医药企业的倒退。”赵国宝补充。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Copyright © 2022 www.kyjk365.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422号